高分辨率細胞分選與檢測:配備 4 激光 18 色檢測通道,可同時識別多種細胞表面標志物與胞內分子,分選純度達 99% 以上,最小分選細胞量低至 1 個細胞。在白血病免疫分型中,可精準區分不同亞型白血病細胞(如 CD34+CD19 - 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細胞、CD34+CD19 + 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細胞),分辨率較傳統流式細胞儀提升 30%,有效避免亞型誤判。
微量樣本與低豐度細胞檢測能力:優化樣本處理流程,支持低至 10μL 的微量樣本檢測,且通過 “信號放大技術" 增強低豐度細胞(如占比 0.01% 的微小殘留病灶細胞)的熒光信號,檢測靈敏度達 1 個異常細胞 / 10^6 正常細胞,較傳統技術提升 10 倍。在腫瘤治療后微小殘留病灶監測中,可從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樣本中精準捕獲少量殘留腫瘤細胞,為復發風險評估提供關鍵依據。
臨床級分選與質控體系:符合臨床實驗室質量管理規范(CLIA),配備全程質控模塊(如標準品校準、鞘液質量監測、分選效率驗證),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重復性(CV 值低于 5%)。同時,支持無菌分選模式,可用于 CAR-T 細胞治療中靶點 T 細胞的分選制備,分選后的細胞存活率達 90% 以上,滿足臨床細胞治療的質量要求。
單細胞多組學同步檢測:通過 “微流控芯片捕獲 + 條形碼標記" 技術,為每個細胞分配獨特的條形碼,實現對單個細胞的 mRNA 表達(轉錄組)、表面蛋白表達(蛋白組)及基因突變(基因組)的同步檢測。例如在腫瘤精準治療中,可同時獲取腫瘤細胞的基因突變信息(如 EGFR 突變、ALK 融合)、表面標志物表達(如 PD-L1)及細胞因子分泌相關基因表達(如 IFN-γ、TNF-α),構建完整的單細胞 “分子 - 表型 - 功能" 信息畫像,為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聯合方案制定提供依據。
高通量與高準確性:單次實驗可分析 100-10^5 個單細胞,轉錄組檢測基因覆蓋度達 20,000+,蛋白檢測通道達 40+,且通過 “UMI(Unique Molecular Identifier)標記技術" 消除 PCR 擴增偏差,基因表達定量準確性較傳統單細胞測序技術提升 40%。在腫瘤異質性研究中,可高效解析腫瘤微環境中不同細胞群體(腫瘤細胞、免疫細胞、基質細胞)的分子特征差異,篩選出具有預后價值的生物標志物(如特定基因表達 signature)。
臨床樣本直接適配:開發專用臨床樣本處理試劑盒,支持外周血單核細胞(PBMC)、骨髓細胞、組織解離細胞等多種臨床樣本的直接分析,無需復雜的樣本預處理。針對樣本中細胞活性低的問題,系統配備 “細胞活力篩選模塊",可自動排除死細胞干擾,確保分析數據來自活細胞,檢測成功率較傳統技術提升 50%(從 50% 提升至 75%)。
高分辨率細胞形態與功能分析:采用高數值孔徑物鏡(20×、40×、60× 油鏡),分辨率達 0.1μm,支持明場、熒光及共聚焦成像,可清晰觀察細胞細微形態變化(如腫瘤細胞的核形態異常、免疫細胞的活化形態)及蛋白亞細胞定位(如 NF-κB 核轉位、p53 蛋白在細胞核內的聚集)。在神經退行性疾病診斷中,可通過成像分析神經元內淀粉樣蛋白聚集體的形態與分布,輔助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診斷。
自動化圖像分析與量化:內置 BD Attovision® 圖像分析軟件,整合深度學習算法,可自動識別細胞邊界、量化細胞形態參數(如核面積、核周長、細胞圓度)、分析蛋白表達水平與定位模式,分析效率較人工計數提升 100 倍。在腫瘤藥物敏感性檢測中,可自動量化不同藥物濃度下腫瘤細胞的凋亡率、增殖率及細胞形態變化,計算藥物 IC50 值,為個體化化療方案選擇提供量化依據。
組織樣本與 3D 模型分析能力:支持組織切片、類器官、 spheroids 等 3D 樣本的成像分析,通過 Z 軸堆疊成像與 3D 重建技術,獲取樣本不同層面的細胞信息,解決傳統 2D 成像無法分析組織空間結構的局限。在腫瘤組織活檢樣本分析中,可觀察腫瘤細胞在組織中的空間分布、與周圍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,為腫瘤微環境評估及免疫治療方案制定提供空間維度信息。
診斷與分型階段:獲取患者腫瘤組織活檢樣本,通過 BD Rhapsody™ 系統分析單個腫瘤細胞的基因突變(如 EGFR、ALK、ROS1)與 PD-L1 蛋白表達,同時利用 BD FACSAria™ Fusion 分選腫瘤細胞與腫瘤浸潤免疫細胞(如 CD8+T 細胞、Treg 細胞)。研究發現,EGFR 突變型 NSCLC 患者中,PD-L1 高表達(≥50%)的腫瘤細胞與 CD8+T 細胞浸潤量呈正相關,這類患者可能從 EGFR 抑制劑與 PD-1 抑制劑聯合治療中獲益。
治療方案選擇階段:對 EGFR 突變且 PD-L1 高表達的患者,通過 BD Pathway™ 高內涵成像系統檢測患者原代腫瘤細胞對 EGFR 抑制劑(如奧希替尼)與 PD-1 抑制劑(如帕博利珠單抗)聯合處理的響應,量化細胞凋亡率與 PD-L1 表達變化,證實聯合治療可使細胞凋亡率提升至 65%(單一 EGFR 抑制劑組為 30%)。
療效監測階段:治療過程中,定期采集患者外周血樣本,通過 BD FACSAria™ Fusion 檢測循環腫瘤細胞(CTC)數量與 PD-L1 表達變化,同時利用 BD Rhapsody™ 分析外周血免疫細胞的分子特征(如 CD8+T 細胞的 IFN-γ 基因表達)。當 CTC 數量下降≥50% 且 CD8+T 細胞 IFN-γ 表達升高時,提示治療有效,可繼續當前方案;若 CTC 數量上升或免疫細胞功能抑制,則及時調整治療方案。該體系使 NSCLC 患者的治療響應率提升 25%,中位無進展生存期延長 6 個月。
MRD 檢測方案建立:根據患者初診時白血病細胞的免疫表型(如 CD10+CD19+CD34+CD20-),設計個性化的 MRD 檢測面板,通過 BD FACSAria™ Fusion 的 18 色檢測通道,特異性識別殘留白血病細胞,排除正常造血細胞干擾。
治療過程監測:在 ALL 患者化療誘導緩解后、鞏固治療期間及維持治療階段,定期采集骨髓樣本進行 MRD 檢測。當 MRD 水平<0.01% 時,提示治療效果良好,復發風險低(3 年無復發生存率達 85%);當 MRD 水平≥0.01% 時,提示復發風險高(3 年無復發生存率僅 40%),需及時調整化療方案或采用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。
臨床效果驗證:對 100 例 ALL 患者進行 2 年隨訪,發現基于 BD 技術的 MRD 監測可準確預測患者復發風險,MRD 陽性患者的復發預警準確率達 92%,較傳統形態學檢測(準確率 65%)提升顯著。通過及時干預 MRD 陽性患者,使 ALL 患者的總體復發率降低 30%,5 年生存率提升 18%。
免疫狀態分型:采集新冠重癥與輕癥患者的外周血樣本,通過 BD Rhapsody™ 系統分析單個免疫細胞(如 T 細胞、B 細胞、巨噬細胞)的轉錄組與蛋白組特征,發現重癥患者存在 “CD8+T 細胞耗竭"(高表達 PD-1、LAG-3)與 “單核細胞過度活化"(高表達 IL-6、TNF-α)的免疫失衡狀態,而輕癥患者免疫細胞功能相對正常。
個體化治療方案制定:對重癥患者,基于免疫狀態分析結果,采用 “PD-1 抑制劑 + IL-6 受體拮抗劑" 聯合治療:通過 BD Pathway™ 高內涵成像系統監測治療后免疫細胞功能變化,當 CD8+T 細胞 PD-1 表達下降≥40% 且單核細胞 IL-6 分泌減少≥50% 時,提示免疫狀態改善,可逐漸減少藥物劑量;對輕癥患者,僅采用對癥支持治療,避免過度醫療。
治療效果評估:該個體化治療方案使新冠重癥患者的住院時間縮短 5 天,重癥轉化率降低 40%,死亡率降低 25%,且未出現明顯免疫相關副作用,為新冠病毒感染的精準治療提供了有效范式。